首页 > 读·新闻 > 专题专栏 > 庆祝建国60周年专题 > 光荣历程
光荣历程

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“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创新”之路

发稿时间: 2009年09月15日    【 字体:
  30年前,邓小平向法国外贸部长让?弗朗索瓦?德尼奥表示,将向法国购买两台核电机组,掀开了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新页。
  今天,背衬着“天蓝蓝、海蓝蓝”的深圳大亚湾,中国目前最大的商用核电基地“大亚湾核电基地” 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巍然耸立。
  在这里,中国核电走“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创新”之路,经过30年的探索,实现了从在建规模为“零”到在建规模“世界第一”的跨越,创新出中国核电的自主品牌……。资本、技术、人才……“大亚湾”发生了巨大的“裂变”。
  “大亚湾”用它的探索和发展,实现了邓小平同志当年“用这个项目作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典范”的殷切希望。

  引进:中国核电“零”的突破

  当年,尽管邓小平公开表示向核电发展快、技术成熟的法国购买核电站,但对“引进”的担心让很多人疑虑重重,近乎“天文数字”的投资总额更让人望而却步。
  几番争论、几经波折,中国人终于挣脱了“左”的束缚。而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广东更是敏锐地抓住了“开放、引进”的重大机遇。
  1982年底,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大亚湾核电站。“时间就是金钱、效率就是生命”,广东没有坐等国家投资,而是将筹资的目光投向香江对岸的电力市场。
  1985年,广东与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合资成立广东核电合营公司,通过国际出口信贷、商业信贷筹措建设资金36.72亿美元,按照“借贷建设、售电还钱、合资经营”的建设模式,走出了新中国利用外资建设大型基础产业项目的新路。
  1987年8月,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开工。建设材料没有国家计划、全部“市场采购”;施工管理摒弃了传统的“大会战”,项目招投标制、法人负责制、承包合同制,“大亚湾”的工程建设出现了许多“第一次”尝试。
  1994年5月,大亚湾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。至2008年7月4日,大亚湾核电站累计上网电量1981亿千瓦时、还清建设贷款全部本息56.74亿美元,为改革开放30周年献上了一份“零资本裂变”的厚礼。
  入夜,与“大亚湾”隔海相望的“东方之珠”灯火辉煌,而香港社会用电总量的四分之一来自“大亚湾”。
  据测算,与火电相比较,“大亚湾”的核电为我国减少煤炭消耗约7100万吨、节约火车车厢运量约120万节;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约1.56亿吨、二氧化硫约60万吨、氮氧化物约34万吨,相当于种植了7500万公顷森林。

  吸收:由“学生”到“伙伴”

  “大亚湾”动工后,有人担心中国人驾驭不了“洋设备”;有人冷嘲热讽:“中国人连厕所都管不好,还能管好核电站?”
  于是,“大亚湾”的中方员工与外方专家结成“一对一”、实行“影子培训’”,从每个最基本的操作规范、制度学起;用了整整3年,翻译出版了1000多卷、1.5亿字的《设备操作维修手册》,这是我国迄今最庞大的翻译出版物。
  “大亚湾”投产至今,先后实施了700多项技术改造。通过实施18个月换料改造,核电站的换料周期从1年延长到1年半,每台机组3年减少一次换料大修,大修成本降低25%、年发电量增加3至5亿千瓦时,并提升了核电站的安全技术水平。
  在向外方学技术、学管理的同时,“大亚湾”也学到了现代的经营理念、企业制度、运行机制,在筹资、建设、运营等多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。
  1997年7月,比预定时间提前了2年,中方厂长接替法国厂长掌管“大亚湾”,实现大亚湾核电站的自主运营。
  今天,“大亚湾”用事实证明,中国人能够运行、管理好核电站。
  目前,“大亚湾”年上网电量由当年预期的100亿千瓦时提高到目前的150亿千瓦时、机组年度最高能力因子由65%提高到99.95%;代表核电站安全技术水平的堆芯熔化概率高于欧美同类运行机组;2007年,在世界核电运行者协会反映核电站综合业绩的9项指标中,“大亚湾”有8项超过世界中间水平、其中3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  10年间,在法国电力公司组织的国际同类50多台机组、累计30项次的安全业绩挑战赛中,“大亚湾”获得17项次第一名。
  2007年11月27日,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,在大亚湾核电站基础上于1994成立的中国广东核电集团,与昔日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时期的老师法国电力公司、阿海珐集团签署了合作建设广东台山核电站的合同。当年的‘学生’变成了‘伙伴’”。

  创新:核电有了“中国品牌”

  “引进”后的“消化”、“吸收”,让“大亚湾”集聚了“创新”的能力和实力。
  从1994开始,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每年投入1500多万美元对大亚湾核电站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。以国外引进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为基础、结合自己的多项重大技术改进,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十年磨一剑,探索形成了具有自主品牌的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――CPR1000。
  这是厚积薄发的十年。1997年5月,国内187家制造商、供货商汇聚到深圳大鹏半岛的岭澳,在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中首次参与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建设。
  在“大亚湾”的基础上,岭澳核电站一期实施了52项重大技术改进作创新。设计上对防范堆芯熔化的改进,堆芯损坏概率风险达到世界领先水平;利用“大亚湾”的CPR1000,国内企业掌握了核电站部分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,实现了工程管理、建安施工、调试和生产准备、部分设计的自主化和部分设备的国产化,设备国产化率达到30%、总投资比国家批准预算节约10%。国际原子能机构评审认为,“岭澳核电站的大部分指标可以与新的IAEA国际安全标准相媲美,岭澳核电站也将成为全球核工业界极有价值的参照”。
  这是永载史册的一天。2005年12月15日,岭澳核电站二期作为我国自主品牌CPR1000核电技术示范项目,运用了数字化仪控、半速汽轮机等15项重大技术改进和40多项其他改进,实现了我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首次自主设计、自主制造、自主建设、自主运营。
  目前,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通过“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”形成的CPR1000核电技术已完全实现自主,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在建核电站的最好水平,成为我国当前核电发展的主要技术方案。据悉,我国目前在建的12台核电机组中,有10台采用了CPR1000方案。

  发展:从“零”到“世界第一”

  “以核养核、滚动发展”,是国家对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确定的发展方针。
  从1997年开始,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利用“大亚湾”稳定运营发电积累的资金,在“还贷”的同时,开始滚动建设更多的核电站。
  11年间,“凯发k8一触即发”从“大亚湾”起步,先是在距大亚湾核电站1公里的岭澳,再是在广东阳江、台山,然后走出广东,走向辽宁大连、福建宁德、广西防城港、湖北咸宁等开始了核电项目的建设和开发。
  至2007年底,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已经拥有近400万千瓦的在运行核电装机容量,占全国核电总装机容量的43.5%,上网电量占2007年全国核电总上网量的47%。在目前国内在建的总计121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容量中,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全资、控股的占89.3%。
  自主品牌核电技术CPR1000的规模化批量化建设,引起了越南、泰国等计划发展核电的国家对浓厚的兴趣。近日,中国广核电集团已与白俄罗斯达成核电合作意向、参与了土耳其的核电项目招标。
  截至2008年9月,“凯发k8一触即发”总资产893亿元,净资产338亿元、为1994年集团组建之初的10倍,有效地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、增值。
 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董事长钱智民说,“大亚湾”对中国核电的最大意义,是促进了中国核电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。
   当年建设“大亚湾”的施工队伍,现已具备自主建设大型商用核电站能力;当年为“大亚湾”提供零部件配套和技术服务的国内设备制造商、科研院所,目前成为我国核电设备制造的中坚力量和核电工程设计的主要力量。
  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信息表明:30年前,世界“核电国家”的队伍中没有“中国”的身影;今天,从“大亚湾”起步的中国核电,在建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已是无可争议的“世界第一”。

(来源:人民日报)



微信扫描

新浪微博扫描

Copyright © 2015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粤ICP备08132407号-20